语言接触

南宁白话本身的历史层次也比较复杂,既有最早岭南地区粤方言的共同底层词汇,也有早期邕州官话的影响,更多的是与平话的接触,同时也有部分壮侗语的底层词汇存在,近些年随着南宁城区的扩大,不同地区的人融入又发生了更多更复杂的变化,相比这些后起的影响,南宁平话与南宁白话的关系还是最为密切。

平话对白话的影响

两广的白话与桂南平话目前学界认为都属于粤语,广西大部分主要城市自古都是历史移民复杂的城市,经过了战乱和开放通商口岸,广西各地的白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广东进入,基本在明清时都已经定型,相对于更早进入广西的平话是为客,虽为强势方言,彼此之间也相互影响借用。除了语音上的一些差异,在许多底层词汇的共用程度上,南宁平话与南宁白话最为接近,同时使用两语的人群也是最为广泛的,可以说不了解南宁平话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南宁白话,覃远雄等编的《南宁平话词典》基本可以当作南宁白话词典。

语音

白话也会受平话的影响,有些文白异读中的白读音为平话底层,例如溪、晓母合口读[w]。

白话音(文读) 平话音(白读)
花化 faa[fa] waa[wa]
挥辉麾 fai[fɐi] wai[wɐi]
勋婚昏熏荤训 fan[fɐn] wan[wɐn]
窟胐 fat[fɐt] wat[wɐt]
块快筷 faai[fai] waai[wai]

这些特征还体现在地域分别上,按照传统老城区的划分,除了「挥辉麾勋婚昏熏荤」至今城区还读[w-],其他读[w-]的多见于外城或郊区(时代变迁,现在全部属于市区)。还有些宕开一字白话读/-a-/,也应是受平话影响,例如「庞蟒莽螃获乓」;有些本读不送气的读作送气也是受平话影响,例如「架假驾购构媾灸彊僵缰羌」;不少溪母保留的k-/-kʰ-/其实也来自平话,例如「枯骷课蝌棵颗苛轲柯刻克凯恺铠」。

极少部分词的读音平话与白话的读音都产生了过类推的现象,例如「觉koek3/kʰœːk̚˧/、腔koeng1/kʰœːŋ˥/」,平话「觉kiak2/kʰiɐk̚˧/、腔kiang1/kʰiɐŋ˥˧/」,这两个字都是江开二,按规律白话读-o-/-ɔ-/,按规律平话读/-a-/,这是把宕开三的读音类推至江开二上了。

词汇

平话受白话的影响远大于白话受平话的影响,从词汇的大体情况而言,文化词,商品经济、市民生活等词语,平话多从白话借词;农业生产,当地的物种等,后来的白话往往采用平话的说法。如说「禾秆(稻草)」、「禾刀、禾镰」(割稻子的镰刀)、「担竿」(扁担,「担润」、「担湿」是讳「担竿」而言的)、「禾钎」(挑稻子、茅草的尖扁担)、「使田、使牛」(犁田)、「插田」(插秧)、「牛路」等。

白话受到平话的影响,还体现在不少日常口语词汇中的相互借鉴。

词汇 白话的用法 平话的用法
整天 成日 论日
板鞋 木屐 棕屐
表示完成 齐,例如:做齐作业
连词「和、同」 共、同,例如:我共你、我同你
  • 「灸假规构购均概溉慨丐钙架驾假觉揭激」等见母字。这些按语音规律不送气,但是白话经常会读送气音[kʰ],这点与平话相似。

南宁亭子平话的声韵调系统可以参见这里

新老派

综合各种资料,亭子平话的新老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略述下老变新:

1.[ŋu]->[ŋ] 比如:五吴伍误悟午;

2.[a]->[o],比如:罗箩;

3.[iɐŋ/iɐk]->[ɛŋ/ɛk],比如:生伤商/削勺窄册;

4.微母逢遇、臻两摄读[f]为老派,读[m]为新派,比如:文 [fɐn] [mɐn],武雾舞务无 [fu] [mu],物勿 [fɐt] [mɐt];

5.遇合一读[o]、果合一读[u]为老派,新派则相反,例如:座[tso] [tsu],三等字也有两读现象,例如:助锄[tsu] [tso];

6.特殊的音变,借入,入声3->5,例如:乞[hɐt3] [hat5],眲(骗)[ŋɐk5],粒[nɐp5],泣[lɐp5],扤[ɐt5]。

南宁平话的口音也有地域分布的不同,平西口音与亭子口音的差异主要在:

1.「黄、王、皇」这类字亭子读[h-],平西读[w-];

2.「贤、然、研、燕、善、歇」等字亭子大多读/-y-/,平西大多读 /-i-/。

白话与平话语音相关的为「借入」和一些官话层,后文会提到。

戏剧

师公戏是一种民间戏剧种类,分平话师公戏壮族师公戏等,平话师公戏和一些壮族师公戏中的唱腔中保留了非常难得的早期平话语音特点,类似古壮字的研究一样,是目前学界中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课题之一。关于师公戏的介绍下面节选《广西通志(文化志)》第一章地方戏曲剧种第五节 师公戏 采茶戏 丝弦戏的师公戏介绍:

师公戏

早期称为“唱师”或“跳师”,个别地区称为“尸公戏”,50年代后,统称师公戏,是 广西流布最广的民间小戏剧种,遍及桂北、桂中、桂南各民族聚居的广大乡镇,尤以桂中演 出最为活跃。

师公戏由傩祭活动中的师公歌舞脱胎而成,按民族划分有壮族师公戏(即壮师剧)、汉族 师公戏、毛南师公戏、仫佬师公戏以及苗、瑶师公戏等,汉族师公戏又分白话(粤语)师公戏, 平话(南宁郊区方言)师公戏等;按地区分,则有贵县师公戏、南宁师公戏、来宾师公戏、武 宣师公戏等。各地师公戏在语言、音乐、剧目、表演方面不尽相同,发展也很不平衡,壮师 剧、南宁平话师公戏、贵县师公戏、武宣师公戏等,已形成独具风格的民间小戏剧种,可以 演出各类题材的剧目,其余则仍保留着明显的傩祭形式。

师公戏初期的演出是与傩祭活动同时进行的,师公既是演员也是祭祀的主持者,其演出 均带神主面具,演戏是为充实祭祀的内容,扩大傩仪的影响。清咸丰年间,金田起义暴发, 拜上帝会禁止其他宗教“淫祭”活动,师公戏演出受到很大冲击。辛亥革命后,广西各地破 除迷信,师公的祭祀活动及师公戏演出再次受到冲击,师公为了谋生,把师公戏演出从祭祀 活动中独立出来,增强了娱乐成分,扩大剧目内容,并逐渐以化妆取代了面具。

各地、各民族师公戏语言、音乐都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腔调。唱腔一般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继承当地师公歌舞唱腔,习惯上称为[师腔];另一类是吸收当地的民歌形成的唱腔。伴 奏乐器原来只有蜂鼓和武锣,后来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乐器。蜂鼓又称瓦鼓或腰鼓,是师公戏 的主要伴奏乐器。

师公戏早期剧目均是为酬神而演出的有关神主的故事,如《三元》、《北帝》、《花婆》、 《雷王》等。随着演出增多,剧目中出现了一批“土俗神”,即神化了的当地英雄。如《莫 一大王》、《冯三界》、《冯远》、《冯四公》等。

《三冯》 由《冯三界》、《冯四公》、《冯远》连台组成,亦能单独演出其中一出, 《冯三界》是写三界随母改嫁到贵县街,官府逼他做里正,他避往北山烧炭,一天烧了沉香 木,引来八仙在棋盘石上下棋,三界在一旁观局,一局未分胜负,斧柄已被白蚁蛀空,八仙 赠予仙衣、宝杖和一只仙葫芦。三界归家后,被官府捉去,县官一见三界就认定他是妖,命 衙役用铁饼打他,不料三界一口将铁饼咬去半边,县官又将他放入铜钟内焚烧,三界毫毛无 损,县官只得将之释放,以后,三界便用仙杖挑着葫芦上山采药行医。

《冯四公》写三界后代冯四事母甚孝,某日为母做寿,母亲打趣说要吃龙肉,冯四往北 山捉了一条巨龙,回家后,将龙缚在门前榕树上。龙一动,整个县城便震撼起来,冯母应街 坊请求将龙放走。冯四追龙时发现县城地下已空,只有几根石柱顶着,于是迁居石龙村。与 壮人韦文耀用三界传下的仙杖开出了牛鼻泉,为壮族人找到水源。

《冯远》写冯远由贵县迁到古伦村,住在壮人法进家中,有一天,前往怀里买蓝靛,中 途遇见一位壮族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姑娘赠绣球一只,约定以后再会,冯远如约来看姑娘, 发现当地吃水十分困难,便约定结婚后为全村解决用水问题,全村人为冯远举办了隆重的婚 礼,冯远践约用宝杖在后山开出了泉水,并终老于古伦村。

《三冯》是师公戏由神戏发展到人戏的过渡时期剧目,人们称这类戏为土俗神戏,表演 时载歌载舞,并运用了大量的民歌对唱,乡土气息浓郁。

《高彦真》 何书文于清同治年间根据传说故事编写。写高彦真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明 好学,京考中榜后,太师慕其才而欲以女许之。彦真不忘家中结发之妻,毅然拒绝。太师恼 羞成怒,施计将其害死并投入枯井。高妻孟日红在家瞻养婆母,三年大旱,生计无着。因婆 母病重,无钱补养,遂割自身之肉侍奉婆母。高母察觉,深感其孝,不愿拖累儿媳,溘然长 逝。高母死后,孟历尽千辛万苦进京寻夫,猝闻夫君被害,悲痛万分。九天玄女念其忠节孝 道,便施法炸开枯井,救活高彦真,使夫妻团圆,并用天火将太师烧成灰烬。该剧百余年来 在来宾、武宣、贵县等地广为流传。

《送鸡米》 平话师公戏传统剧目。1949年后曾由艺人作过文字整理。写某村农民有两 个女儿,大女出嫁后生下一子,九朝(9天) 时回娘家探望。外婆请来算命先生为外孙卜卦算 命,说此子将来前途无量,众人皆喜。待此子长大,果然聪明过人,与丑员外之女成亲后发 愤攻读,终于考中状元,全家同享荣华。此剧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剧中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 地办理红白喜事的传统习俗,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民俗史料价值。为师公戏经常演出的剧目 之一。

更多参考资料:

覃远雄、韦树关、卞成林.《南宁平话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2.

覃远雄.桂南平话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李连进.《平话音韵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7.

韦树关.论越南语中的汉越音与汉语平话方言的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01.

李连进.壮语老借词、汉越语和平话的历史源流关系.《广西师院学报》.2002-11-30.

龙庆荣.汉越语与粤语和平话语音对应关系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7-15.

黎曙光.南宁白话、平话声母系统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30.

黎曙光.南宁市白话、平话韵母系统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8-15.

余瑾.《广西平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1.

唐济湘;谢桂联.南宁平话师公戏概述.《民族艺术》.1992-04-01.

丁世博;陈丽梅.从传统剧目看傩与师公戏的渊源关系.《民族艺术》.1992-04-01.

张志卿.南宁平话师公戏的仪式与象征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4-06-01.

覃慧敏.师公戏唱本研究——以南宁陈东村师公戏唱本为研究中心.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06-01.

韦春艳.城市化进程中仪式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南宁市陈东村平话师公戏为个案.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5-04-01.

蒋燮; 甘楚雯.当代城市化语境中南宁平话师公戏变迁思考——以友爱师公团为个案.《戏剧文学》.2017-04-15.

孙丰蕊.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中国艺术时空》.2018-09-15.

2010年徐杰舜、何月华《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

徐杰舜平话人书系《平话人印象》、《平话人图像》、《平话人变迁》和《平话人与客家人比较》

吕裕彬.方言、族群和经济相互关系 ——以桂南平话为例.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7-05-01.

官话对白话的影响

下郭街(今江滨路)官话又称邕州官话南宁官话,邕州官话是南宁明清时的官府语言,而老百姓说的是平话,邕剧即形成于这一历史时期,邕剧的唱腔以邕州官话为基础方言,关于邕州官话的语音系统可以参见周本良、沈祥和、黎平、韦玉娟的《南宁市下郭街官话同音字汇》或郑作广、周本良的《广西汉语珍稀方言语音研究》。邕州官话不止对白话、平话有过影响,对壮语也有影响,例如靖西壮语中的新借词来源应来源于邕州官话,参看吕嵩崧《靖西壮语中汉语新借词的来源及部分语音特点》。

语音

例如「玉米」,除了「包粟」这一说法,直读是jyu6 mai5[jyː˨ mɐi˩˧],但在「玉石」一词中却保留juk6[jʊk̚˨]音,前者应是从官话引进,本字为「御米」,参见语言文字周报《方言与词汇 | 论“玉米”名称的来源》。广西区内的白话和平话,「玉米」一词直读几乎类似,而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学界还有争议,参见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郑维宽《清代玉米和番薯在广西传播问题新探》、罗树杰《清代玉米、番薯在广西的传播差异原因新解——兼与郑维宽教授商榷》、李昕升&王思明《清代玉米、番薯在广西传播问题再探——兼与郑维宽、罗树杰教授商榷》。

类似有官话影响的有:和ho4[hɔː˨˩]、给gai1[kɐi˥]、挤zi1[t͡ʃiː˥]、背bai3[pɐi˧](~时,倒霉,又作悖时)。还有一些词汇看起来像官话的未必就是从官话中来的,例如塘𧋦me1[mɛː˥](蜻蜓)也都在官话中可以找到,但这个词在广州话中也存在,又例如遗ji4[jiː˨˩]的读法,「遗」字本身就是以母脂韵,在平话和勾漏片中都是对应的读法,所以不是来源官话,应是源自平话,而「老娘neng1[nɛːŋ˥]」一词与平话的「老娘niang1[niɐŋ˥˧]」和官话的「老娘子」都可以对应,有待考证。

词汇

目前南宁白话中具有官话特色词不多,比如「老laau1[laːu˥]爹ge1[kɛː˥](源自官话老杆子)」,「背bai3[pɐi˧]时(倒霉)」,都是官话中常见的词汇。而邕州官话的调查词表目前是缺失的,所以难以考证,基本只能从接近的官话方言中考证,例如武鸣官话、府城官话。

戏曲

邕剧的演出以戏棚官话为第一语言,以邕州官话为第二语言,相关的研究可以参看洪珏《邕剧戏棚官话语音系统》、洪珏《“戏棚官话”的语言分析和文化解读》、洪珏《邕州老戏(邕剧)》、林黛云《邕剧与粤剧唱腔对比研究》、林信炜《文化认同与南宁邕剧的演变》、黄鹤鸣《邕剧粤剧结亲缘》、黄伟晶《邕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王兆椿《邕剧面谱的岭南特色》等等文献资料。

关于邕剧较详细的介绍见《广西通志(文化志)》第一章地方戏曲剧种第三节邕剧,以下节选内容:

邕剧曾称为老戏、广戏、五六腔、本地班等,1951年定名为邕剧。其演出活动的中心在 邕州府(今南宁)一带,主要流行于桂南、桂西地区。

邕剧源流有三说。一说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祁剧艺人来桂南传艺,至清咸丰 初年(1851年)后,即产生有班社演出。一说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李文茂的起义军从 广东带来的红船子弟,在起义失败后流落广西民间,以演戏谋生,为邕剧的肇端。另一说是 以祁剧、桂剧为基础,吸收民间艺术而形成。诸说迄无定论。但多数史家认为第一种说法接 近事实。邕剧与祁、桂、粤剧同属皮黄系统,相互关系密切,师承和流布地域相互交错。邕 剧的舞台语言采用邕州官话(戏棚官话)演唱。

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以宣化(今南宁市)为中心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本地班,表演 上已逐渐形成粗犷、豪放的剧种特点,有一套不同于粤班的“排场”(表演程式)。至光绪末 年(1908年),本地班艺人曾到广东上六府、下四府甚至广州搭班演出,或举班到云南富宁、 河口等地演出。辛亥革命后,广西都督陆荣廷组建军辖“军民乐”班,常年在南宁、龙州和 左江一带为驻军和民众演出。陆荣廷倒台后,该班转入滇越边境演出直至民国20年(1931年), 历八九年之久。20年代以后,广东粤班大多改用粤语演出,同时对舞台艺术各部门作了革新, 并定名粤剧。至30年代后,不少广西的本地班也纷起效法,并沿称为粤剧,占领了大中城市 的舞台。而坚持用“戏棚官话”演出的本地班因城镇观众越来越少,只能转至德保、巴马、 都安、马山等偏僻乡间走村串寨演出,故被称为“穿山班”。抗战胜利后,被“挤”到山乡 的“本地班”纷纷散班解体,至解放前邕剧的戏班和艺人已寥寥无几。

解放后。 一些流落各地的本地班艺人返回南宁,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1951年1月成 立了唯一的专业剧团南宁市人民邕剧团,遂有邕剧的定名。为配合政治运动和宣传中心,邕 剧团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剧。1952年,以经过整理加工的传统剧目《拦马 过关》 、 《李槐卖箭》参加了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年国庆节,上演了配合 “反霸” 斗争的现代剧《红布恨》,连演50多场。1955年9月,以《拦马过关》、《五台会 兄》参加全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7年3月至5月,广西省邕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 组织了挖掘传统剧目的内部演出,历时40余天。同年11月南宁市人民邕剧团应广东省邀请到 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演出了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杨八姐搬兵》及《黄花山》等。1958 年9月剧团改制为全民所有制, 更名为国营南宁市邕剧团。其后力量得到充实,行当齐全, 剧目丰富,以南宁市为据点,不时到南宁专区各县演出,1959年上演了民间传说剧《百鸟衣》, 1960年以《刘三姐》选场参加全自治区《刘三姐》文艺会演,1962年创作演出了以广西重大 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太平天国》及《海瑞点炮》等剧。但不久,剧团又改制为自负盈亏的集 体所有制,从考虑票房价值出发,演出了诸如《雪仲冤》之类未加整理的“桥路戏”以迎合 部分市民阶层观众的口味,受到批评。1963年下半年后,学习移植了《夺印》、《红嫂》、 《琼花》、《刘胡兰》、《阮文追》等革命现代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演出。1973 年南宁市邕剧团与粤剧团合并后,邕剧演出极少。仅于1977年10月,由粤剧团以创编的独幕 邕剧《忙季钟声》参加了全自治区文艺调演。至80年代,邕剧濒于消亡。

声 腔

以南、北路为主,兼有吹腔、昆腔、杂腔小调。南北路唱腔与桂剧、丝弦戏和粤剧相似。 邕剧习惯称昆腔为“大腔”,实为高腔中汉腔之一种,只在《六国封相》等少数剧目中使用。 杂腔小调较灵活,有民间小调[打花鼓]、[盼郎归]等。

邕剧舞台语言采用邕州官话(戏棚官话)。

邕剧乐队叫“棚面”,由“武场”(打击乐)、“文场”(管弦乐)两部分组成。武场有锣、 鼓、钹、碰铃等,文场有二弦、二胡、月琴、唢呐等。50年代以后增加了扬琴、椰胡、箫等。 30年代前,乐队坐于台中的后部,可当众表演演奏技巧,有时钹手与演员在台上同时表演, 边翻筋斗,边抛耍很多花样“钹花”,观众往往为之喝彩。以后乐队移置舞台左侧,耍“钹 花”亦取消。

剧 目

传统剧目大小有700多个,根据艺人口授记录,已编入《广西传统剧目汇编》中的有400 多个。剧目分为老路、广路、本路三类,老路剧目来自桂剧和祁剧;广路剧目与老粤剧相近, 其中有不少整本排场戏;本路剧目皆为本地班艺人自编的“桥水戏”(提纲戏),经长期演出 后形成定本,多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成,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较浓郁。1950年以后,在 挖掘传统的基础上整理40多个剧目, 如《杨八姐搬兵》 、《五台会兄》、《拦马过关》、 《李槐卖箭》等。还先后创编了《红布恨》、《忙季钟声》、《春满柜台》等约40个现代题 材剧目以及《百鸟衣》、《太平天国》等一批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剧。

代表性原创剧目:

《红布恨》 1951年9月由洪高明、杭彪编写提纲,10月演出后由洪高明录为剧本,取 材于南宁市郊沙井反霸斗争的实事。写1930年冬,佃户梁大之妻生子,需红布制背带,梁大 卖鸡买布,被乡长杨文虎诬为偷鸡贼,遭毒打身亡。杨文虎又率爪牙至梁家搜逼,梁大的妹 妹奋起反抗,遭枪杀。以后梁妻每祭亡夫,都以香火在红布上烧灼一洞,以志家仇。解放后 杨文虎仍为非作歹,梁妻、梁父在解放军启发下,带动群众控诉杨文虎的罪行。杨文虎终于 受到人民的审判。

该剧由南宁市人民邕剧团首演,连演50多场。广西省戏曲改进会特给剧团颁发题有“为 贯彻戏曲改革方针而努力”的锦旗,以资鼓励。

《李槐卖箭》 传统剧目,系《寒山寺》中一折。1952年南宁市人民邕剧团集体整理。 写李槐家贫,为妻鄙视,意欲投军,苦无盘缠,不得已将祖传狼牙宝箭出卖。公孙赞起义寒 山,改装下山寻访英豪,遇槐卖箭,为试其武艺及为人,故意多次凌辱。李槐忍无可忍,与 赞打斗。公孙赞见李槐英勇有为,与之结拜,并赠银安家,约期举事。

1952年8月, 南宁市人民邕剧团以此剧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饰李槐的演员 李名扬获奖。

《拦马过关》 传统剧目。写宋代杨六郎兵困三关,向天波府告急。八姐改扮男装飞驰 搬兵,在边关为酒店主焦光普拦马留饮。焦原为宋将,流落边关,借开酒店打探消息,伺机 南归。今见来者面善,便多方试探。八姐疑为密探,便以刀刃相见。焦光普在招架中剖明真 相,两人释疑相认,同出界牌关。

1952年8月, 南宁市人民邕剧团以此剧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饰焦光普的演 员许少康获奖。1957年经该团集体整理加工后,曾赴广东演出。

《百鸟衣》 1958年洪高明根据韦麒麟同名叙事长诗改编为提纲戏,1959年蓝鸿恩、周 游、侯枫改编为演出本。写壮族青年猎手古卡打猎时救了孔雀仙子依俚,依俚幻化人身,两 人结为夫妻。土司见依俚美貌,将其强抢回府。古卡历经千难万险,在百鸟仙子帮助下织得 百鸟衣。古卡穿着百鸟衣混入土司府,与依俚一同远走高飞。

由南宁市邕剧团首演。演出中运用邕剧“大过山”和“乱府”等传统排场及“跳椅”等 特技动作。1962年参加南宁市“百花奖”评选,多名演员获奖。

邕剧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戏曲文化是岭南民间艺术的结晶,有着特殊的价值。2000年以来,南宁市文化局根据国家有关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启动邕剧抢救计划。2007年1月,邕剧被列入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邕剧被列入第二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邕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冯杏元、洪琪被公布为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5月,洪琪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新会书院为邕剧传承基地。至此,南宁邕剧获得了国家级文化遗产的身份,发展走上了新阶段。

邕州官话的声韵调系统可以参见这里

更多参考资料:

《广西通志(文化志)》第一章 地方戏曲剧种 第三节 邕 剧.

郑作广.《广西汉语珍稀方言语音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10-1.

周本良、胡惠、黎平、郭珑、沈祥和.《濒危方言:南宁市下郭街话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11.

林信炜.南宁邕剧传承人的身份认同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7-04-01.

符桑尼.从广东到广西:抗战前粤剧的变迁.《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7-10.

云惟利.古腔粤曲的音韵.《南国红豆》.1997-12-15.

黄耀堃; 丁国伟.《唐字调音英语》与二十世纪初香港粤语的声调.《方言》.2001-08-25.

黄耀堃.《唐字音英语》的再探讨.《第14届粤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民族语对白话的影响

词汇

南宁白话也可能会受到周边壮语(邕宁、武鸣、横县、宾阳、隆安等)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一些词汇和语法上,个别口语有音无字的词也可以在《古壮字字典》中查询得到,大部分用法白平壮皆有,难以确定谁借谁,很可能是同源词。

词汇 白话的用法 可能的汉壮同源词
疤痕 伤疤 𤹍nang1]nɐŋ˥]鸡疤(壮语naengq),一说与囊同源
团团转 𧽼𧽼tam4 tam4[tʰɐm˨˩ tʰɐm˨˩]转 捹螺螺ban3 lo1 lo1[pɐn˧ lɔː˥ lɔː˥](古壮字⿰車奔,音baenq[pan5])
提(东西) 挑tiu1[tʰiːu˥]、扚dik1[tek̚˥]、搦nik1[nek̚˥] 挑teu2[tʰɛːu˧˥](古壮字⿰手兆,音diuj[thiːu3])
枯萎 蔫nin1[niːn˥](广州还有种说法为niu3[niːu˧]) 𣩢leu3[lɛːu˧](古壮字𦼔,音reuq[ɣɛːu5]),本字𣩢
溢出 泻sle2[ɬɛː˧˥](白读) 屯lan5[lɐn˨˦](古壮字⿰氵吝,音roenx[ɣon4]),与屯同源,满也、盈也
掉落 落lok6[lɔːk̚˨] 碖lan3[lɐn˧](古壮字吝,音lwnj[lɯn3],又有古壮字「⿰令下」,音loenq[lon5]),本字碖
啃hang2[hɐŋ˧˥]、啃kang2[kʰɐŋ˧˥] 龈hen2[hɛːn˧˥](古壮字⿰口⿱又貝(㘋),音henx[heːn4]),本字龈
发抖 揗tan4[tʰɐn˨˩]、打冷震 恂slan4[ɬɐn˨˩]、恂slen4[ɬɛːn˨˩](古壮字⿰抖申,音saenz[θan2]),本字恂
薯类吃起来面 面min1(白读) 蓬mung1[mʊŋ˥](古壮字⿱松土,音mboeng[boŋ1]),本字蓬(旁转)
谷壳 谷糠、老糠 谷甲lep3[lɛːp̚˧](古壮字⿰谷列,音reb[ɣeːp8]),与甲字同源,上古盍部
发霉 发毛mu1(白读)、䉺hong2[hɔːŋ˧˥](陈米味) 发霉mat1[mɐt̚˥](古壯字⿱雨末,音mwt[mɯt7]),与沫/殁同源,上古月部
打滚 捵地 摙lin3[liːn˧]、摙len3[lɛːn˧](古壮字⿰令袞,音ringx[ɣiŋ4]),与摙同源
刀钝 笨man5[mɐn˨˦](古壮字⿰平刂,音mumx[mum4]),与笨同源
迷路 荡失路 𢙱lung1[lʊŋ˥](古壮字⿰弄迷,音loeng[loŋ1]),一说与厖/尨同源,乱也
心烦 闭翳、心翳、心悒 心悒jaap1[jaːp̚˥](古壮字⿰忄夹,音nyap[ȵaːp7]),同源字不明
用头撞、牛用角挑 撞、挑 揕dam1[tɐm˥](古壮字⿲登頁丁,音daemj[tam3]),或与揕同源
用石掷、用棍打 掷、㩧 䂿map6[mɐp̚˨](古壮字⿱打末,音moeb[mop8]),本字䂿dap6[tɐp̚˨](旁转)
弯曲 弯、曲 閜ko4[kʰɔː˨˩](古壮字⿵门可,音goz[ko2]),本字閜
编织 抌dam2[dam2](古壮字𦅯,音daemj[tam3]),与抌同源
打劫 掠、劫 抌dam2[dam2](壮语打劫daemj[tam3]),与抌同源
用力摇动 摮ngu4[ŋuː˨˩]、摮ngaau4[ŋaːu˨˩] 摝nguk6[ŋʊk˨](古壮字⿰弄動,音ngoeg[ŋok8]),或与摝同源
清除 掊peu2[pʰɛːu˧˥](古壮字摽,音beuj[peːu3]),本字掊
水瓢 㭛maai1[maːi˥](古壮字⿰罢瓜,音mbai[paːi1],水瓢),本字㭛

更多的是两广粤语平话和民族语共有的词汇,例如「盪long2(漱)」、「痕han4(痒)」、「𩜠mam1(软米饭)」、「腍nam4(熟软,或为饪)」、「冧lam3(倒,或为陷的上古音)」、「糁slam2(撒)」、「眨jap1」、「捎slaau4(吃掉;揍)」、「凹map1(塌的旁转,广州读nap1)」等。

南宁有一个「噻」的用法表示:大约、数量少、某、任何。广西的粤语区普遍有类似用法,桂南的客家话、桂南桂中的官话也有。参看覃凤余; 田春来.广西汉壮语方言的“噻”.《民族语文》.2011-10-05. 文中以为是壮侗底层,其实本字应是「息」。

语法

郭必之《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南宁粤语语法》

关于语法的语言接触研究可以参阅2019年郭必之《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南宁粤语语法》,该书内容资料丰富翔实,论述严谨而有广度深度,是一份精彩的学术总结文集。

更多参考资料:

欧阳觉亚.两广粤方言与壮语的种种关系.《民族语文》.1995-12-05.

洪波.壮语与汉语的接触史及接触类型.载石峰、沈钟伟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07.

刘福铸.莆仙方言边擦音[ɬ]声母探源.《莆田学院学报》.2007-06-25.

吴福祥; 覃凤余.南宁粤语短差比式“X+A+过”的来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3-20.

郭必之.从南宁粤语的状貌词看汉语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接触.《民族语文》.2012-06-05.

赵媛.广西粤语、平话中的边擦音ɬ的来源及其形成探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25.

秦绿叶.两广边擦音多方言分布及来源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3-25.

覃东生; 覃凤余.广西汉、壮语方言的方式助词和取舍助词.《中国语文》.2018-09-10.

吕嵩崧.壮语“完毕”义语素的语法化及对广西汉语方言的影响.《方言》.2019-11-24.

吕嵩崧.壮语和广西汉语方言“鸡”“牛”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其形成.《民族语文》.2019-06-05.

黄薇.南宁市汉语方言和壮语接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8-05-01.

韦琍.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12-25.

覃东生; 覃凤余.广西汉语“去”和壮语方言pai1的两种特殊用法——区域语言学视角下的考察.《民族语文》.2015-04-05.

韦琍.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影响的特点及成因.《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20.

韦琍.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04-01.

金淑红.汉语和壮语“来”“去”的用法比较.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11-27.

何彦珏; 刘方富.广西“那”字组合地名的分布特征及其文化意蕴.《广西地方志》.2019-09-25.

杨奉联.汉语“欺骗”概念域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04-08.

普通话对白话的影响

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推广,南宁也如全国其他的城市一样产生了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变体——「南宁普通话」(简称南普),本质上即不标准的普通话,南宁普通话的研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但是值得指出,目前有部分人误将夹壮话当成了南普,这是对南宁历史语音及老城区完全不了解所产生的误会,夹壮南普并不是同一种语言现象,但都是不标准的普通话,关于南宁普通话的研究可以在知网参看梁滢《“南宁普通话”韵母研究》、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声学表现》、李咏梅《关于地方普通话的产生动因、价值及未来趋势的探讨——以“南宁普通话”为例》。

语音

举个通俗的例子来区分「南普」与「夹壮」,网红「窃格瓦拉」的口音就是郊区南普,网红「蓝瘦香菇」的口音就是夹壮,此人带的是武鸣壮语口音(武鸣县城街上人说官话,周边说壮话,武鸣县原来归南宁城管辖,后来撤县设区)的普通话,夹壮的主要特点是送气与不送气不分,[p pʰ]、[k kʰ]、[t tʰ]之间经常混淆,因此「哭」说成「菇」,而南普并不会发生送气与不送气的混淆,广西主要城市周边都分布有许多说壮语的人群,各地壮语也有较大差别,夹壮的特点也因地域有别。这里提醒一点武鸣壮语不混淆[l][n],「蓝瘦香菇」本身发音发的是[n],[l][n]分得非常清楚,但很多自己[l][n]不分的人却听成了「蓝」,然后又出现了对此人[l][n]不分的误会。

本来不应把南普概念扩大至夹壮,但随着城区的扩大,人员的流动,才出现了两者的混淆,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的扩张,很多人已经分不清不标准普通话背后的来源了。从城区扩大的角度来看也有人将其看作广义的南普,近来网络上也就产生了「夹壮南普」这一新概念,但这一概念是不准确且有误导性的。南宁方言的问题有其复杂特殊的历史背景,并非推普政策可以简单解释,是由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变化、受教育水平提升、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和网络流行文化的变迁、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程度等多重因素决定的,也不能简单地将广西跟广东作对比,因为广东及香港特区的语言政策即使放在全国也是特例,省情非常不同,单独开篇足够写长篇的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论文,这里不作讨论。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南普还是夹壮,年轻一代带口音的比例也在减少。

普通话的影响在青年人中也产生了一些普化音,所谓「普化音」指的是按照普通话类推错误的读音,因为南宁白话的历史层次中有官话层、平话层等,所以区分官话层和普化音还有一些过去的历时音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不能简单的把一切不合规律的音归为普化音。

年轻人中能够基本确定为普化音其实并不多,以笔者个人的体验有以下一些年轻人易读错的普化音。

原读音 误读音 举例
成、城 sing4[ʃeŋ˨˩] cing4[t͡ʃʰeŋ˨˩] 成功、城市(擦音误为塞擦音)
cui4[tʃʰuːi˨˩] sui4[ʃuːi˨˩] 随便(塞擦音误为擦音)
mi4[miː˨˩] wai1[wɐi˥] 微信(普通话误推)
pui5[pʰuːi˨˦] bui3[puːi3] 两倍(普通话误推)
bui3[puːi˧] pui5[pʰuːi˩˧] 辈份(与「倍」混淆)
mu6[muː˨] wu4[wuː˨˩] 公务员(普通话误推)
沿 jyun4[jyːn˨˩] jin4[jiːn˨˩] 沿着(撮口呼误为齐齿呼)
kap1[kʰɐp˥] si1[siː˥] 吸管(普通话误推)
sek6[ʃɛːk˨] sok3[ʃɔːk˧] 硕士(普通话误推)
jung2[jʊŋ˧˥] jung1[jʊŋ˥] 拥有(普通话误推)
ging2[keŋ˧˥] ging3[keŋ˧] 环境(普通话误推)
be1[pɛː˥] pi4[pʰiː˨˩] 啤酒(普通话误推)
zyu6[tʃyː˨] syu6[ʃyː˨] 程序员(普通话误推)
tu4[tʰuː˨˩] tu1[tʰuː˥] 波涛(普通话误推)
pang4[pʰɐŋ˨˩] ping4[pʰeŋ˨˩] 凭证(普通话误推)
jung4[jʊŋ˨˩] jung1[jʊŋ˥] 平庸(普通话误推)
gaai1[kaːi˥] gaa1[kaː˥] 佳节(普通话误推)
jyu1[jyː˥] jyu4[jyː˨˩] 由于(普通话误推)
jat6[jɐt̚˨] jik1[jek̚˥] 溢出(误读半边)
ai3[ɐi˧] jik3[jek̚˧] 缢死(误读半边)

另外有些应读阳上的字在受官话的影响下容易读阴去,例如「奋诱鳔莠绪愤臼桕/议(浊去变上)」,甚至「冇」有时会变调为阴去。对于普化音只要会查字典纠正错误即可。

关于「南普」的学界研究综述可参看2021年吕军伟、俞健《多语接触与通语变异——广西“南普”形成及变异研究之考察》。除了从白、平、壮的语言接触视角切入研究外,还有一点学界可能没有注意的是,还可以从马来西亚国语、台湾国语、广东普通话和湖南地区普通话(网络称塑料普通话)的比较研究来切入,目前这类比较研究尚属空白,这几种普通话与南普有不少的相似性,也可能是因为具有南方普通话的总体共性的原因,不止是听感还有实际上的方言接触,因为随着南方各省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越来越密切,南宁很多年前就已经生活着很多湖南广东甚至是外国来工作或移民的商人学者等,方言的相互交流早已深度密切,学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目前还未达到甚至有些滞后。

词汇

例子1: 「友仔」原先含贬意,少数时候才用于戏谑的暱称,类似「狐朋狗友」本身表贬意,但少数时候可以用于好友之间的戏称。广东一般不单用,而是「条+友仔」,南宁本同广东如此,老南宁其实很少用该词,但是后来在社会上被泛滥使用后词义泛化、贬意弱化,类似这一过程的还有粗口语气化、贬意弱化,实际上已经解构了这类本来含有贬意的词语,后来还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友女」一词。在贬义词领域,词义弱化是时有发生却不为人知的现象,原本带贬意的词会逐渐失去攻击性(但有些地方词义未弱化保留了本义),取而代之的又是新词来替代本有攻击性的词汇。老南宁真正表达朋友义用的是「老友」或「老友鬼鬼」,试比较两句「吆老友过来」(可能是请朋友喝茶),「吆友仔过来」(可能是要找朋友帮干架),语气不同。

例子2: 老南宁表达吃米粉义时说的是「食粉」(白话)或「吃粉」(平话),就算转为普通话也是说「吃粉」,而不会说「欶sok3/ʃɔːk̚˧/粉」(俗写「嗍粉」),「欶粉」的意思是吸毒,「粉仔」就是吸白粉的年轻人,不会用来形容吃粉。但近年全国商家和营销号开始泛滥的流行开使用「嗦粉」一词,其实本字应是「欶」字,俗写为「嗍」,但普通话入声消失故与啰嗦的「嗦」混淆写错为「嗦粉」,随着商业发展,有些年轻人受流行语影响也跟着写错字用错表达,而「粉仔」变成了吃粉的仔,这种受短暂流行语影响的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随着南宁融入全国的发展大局,各种流行语的影响愈加深入。

句末语气词

老南宁句末语气词不可能用「咩」只会用「啊」,句末用「咩」是一些年轻人受港剧或广州话的影响而导致的错误移用。

南宁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

以本站笔者的听辨为准,加粗为音系划分的依据,主元音差别较大,其他对音系影响不大。

此处以综合口音为准,代表人物「窃格瓦拉」。这里的「综合口音」指的是郊区一带的城市周边中青年社会底层人士的一种口音,提供一种历时共时的研究视角。以下记录的为音位,并非音值。

韵母

单韵母

[ɿ/ɨ](无[ʅ]) [i] [u] [y]

[a](≠[A]) [ʲa](≠[ia]) [ʷa](≠[ua])

[ɔ](≠[o]) [ʷɔ](无[uo])

[ə](≠[ɤ]) [ʲɛ](≠[iɛ/ie])

[ɛ] [jœ](≠[yɛ/ɥɛ])

(无[ɚ])

复韵母

[ai] [ʷai](≠[uai])

[ɐi](≠[ei]) [ʷɐi](≠[uei])

[au](≠[ɑu]) [ʲau](≠[iɑu])

[ɐu](≠[ou]) [ʲɐu](≠[iou])

鼻韵母

[an] [ʲɛn](≠[iɛn/iæn]) [ʷan] [yɛn](≠[ɥɛn/ɥæn])

[ɐn](≠[ən]) [in](≠[iɤn]) [ʷɐn](≠[uən]) [yn](≠[ɥən])

[aŋ](≠[ɑŋ]) [iaŋ](≠[iɑŋ]) [ʷaŋ](≠[uɑŋ])

[ɐŋ](≠[əŋ/ɤŋ]) [iŋ/eŋ](≠[iəŋ/iɤŋ]) [ʷɐŋ](≠[uəŋ/uɤŋ])

[ʊŋ/oŋ](≠[uŋ]) [ʲʊŋ/ʲoŋ](≠[yŋ/ɥəŋ])

注:口语中保留三个入声尾[-p -t -k],但也只在韵腹为[a/ɐ/ɛ]等时,阳声韵[-m]全部并入[-n],另外保留有两个独立鼻韵[ŋ̍](嗯)和[m̩](唔)。部份字撮口呼与齐齿呼互换。北京话读[əŋ/ɤŋ]的东韵字读[ʊŋ/oŋ],例如「风」。

声母

[p] [pʰ] [m] [f] [w](≠[ʋ/v])

[t] [tʰ] [n] [l]

[k] [kʰ] [ŋ](「捱」字) [h](≠[x])

[ʨ] [ʨʰ] [ɕ]

[ʦ] [ʦʰ] [s]

[ʧ] [ʧʰ] [ʃ]

(无[ʈʂ] [ʈʂ] [ʂ]) [ʒ/j](≠[ɻ/ɹ/ʐ])

注:具有三套塞擦音与擦音,北京话的舌尖后音[ʈʂ] [ʈʂ] [ʂ]全部发舌叶音[ʧ] [ʧʰ] [ʃ],而北京话的[ʨ] [ʨʰ] [ɕ]和[ʦ] [ʦʰ] [s]不变。近来[ʦ] [ʦʰ] [s]有并入[ʧ] [ʧʰ] [ʃ]的趋势,两者开始混而不分。舌面塞擦音、擦音[ʨ] [ʨʰ] [ɕ]在中年人没有,只存在青年人中。老人[h]和[w]常常不分。

声调

阴平 44

阳平 21

上声 24

去声 53

部份尾音和变调较复杂,不讨论。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老派南普:[ta koŋ ʃi pu kʰə nɐŋ ta koŋ ti , ʧɛ pɐi ʧi tɐu pu kʰə nɐŋ ta koŋ ti]

新派南普:[ta koŋ sɿ pu kʰə nəŋ ta koŋ ti , ʦə pɐi ʦɿ tɐu pu kʰə nəŋ ta koŋ ti]

更多参考资料:

梁滢.“南宁普通话”韵母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5-05-01.

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声学表现.《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2-01.

吴宇晴.南宁普通话疑问句语调实验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7-06-01.

唐七元; 刘宇.南宁普通话陈述句语调实验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09-25.

胡伟湘; 金健; 王霞; 李爱军.广州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两音节韵律词重音对比研究.《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04-18.

温宝莹; 韩亚娟.广州普通话元音的分布模式.《语言文字应用》.2017-11-15.

向柠.广州“地方普通话”单字调的声学实验分析.《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05-28.

周正娟; 严勤.4种典型口音普通话的共振峰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02-15.

赵梓汛; 侍建国.普通话广州变体声韵母的感知研究.《语言研究》.2019-01-15.

王李; 时秀娟.广州普通话强调焦点句停延率分析.《中国语音学报》.2018-06-30.

Tomas Hlinka.马来西亚华语、中国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地区国语广播口音特征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12-01.

邓丹;石锋;吕士楠.普通话与台湾国语声调的对比分析.《声学学报》.2006-11-30.

严菡波; Allard Jongman.普通话及台湾国语舌尖音与卷舌音的声学比较分析.《语言研究集刊》.2018-06-30.

吕军伟; 俞健.多语接触与通语变异——广西“南普”形成及变异研究之考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5.

胡万梅; 徐今.地方普通话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品位经典》.2020-09-25.

顾倩; 冉启斌.民族地区地方普通话语音偏误考察——以壮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例.《南开语言学刊》.2018-09-30.

王艺亦.长沙“塑料”普通话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8-01-01.

王艺亦.长沙“地方普通话”中语气词“呗”的语气意义.《武陵学刊》.2017-11-10.

邓红华.长沙新移民普通话现状的实证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05-25.

黄磊.湖南地方普通话的现时类型及研究策略.《湘南学院学报》.2019-12-25.

林清书.闽东“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龙岩学院学报》.2021-01-25.

惠子仪; 洪靖宜; 陆优娴; 茹佳蕊; 王立永.西安普通话词汇和语法特点调查研究.《品位经典》.2020-11-25.

林清书.福建“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三明学院学报》.2020-10-20.

戴萌.普通话推广下语音偏误研究综述.《青年与社会》.2020-09-05.

林清书.莆田“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莆田学院学报》.2020-08-25.

林清书.福建客家“地方普通话”的语音特点.《龙岩学院学报》.2020-07-25.

徐雪萍.闽南地方普通话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7-04-01.

林清书; 林丽芳; 王咏梅; 陈筱琪.台湾闽南“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龙岩学院学报》.2017-03-20.

赵正婕.西宁普通话单元音韵母声学特征实验研究.《青藏高原论坛》.2020-06-25.

陈程.安乡地方普通话语音调查研究.《风景名胜》.2019-06-18.

张瀛月; 朱晓农.“滕州地方普通话”声调变异实验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2014-10-31.

麻彩霞.论内蒙古晋语区地方普通话的语法特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15.

麻彩霞.“地方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及普通话培训的教学策略——以内蒙古晋语区“地方普通话”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8-15.

麻彩霞.论内蒙古晋语区地方普通话的词汇特点.《汉字文化》.2016-10-25.

程思睿.贵州“思南普通话”与普通话语音对比实验研究.贵州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6-06-01.

王云丽.上海普通话双音节词基础元音的大样本声学分析.《语言学论丛》.2019-12-31.

王非凡; 于珏; 马良; 张美琪; 夏欣雨.上海普通话版“林氏六音”频率范围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06-12.

张思奇.上海普通话语调的音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3-01.

张高媛.上海普通话与北京普通话一级元音的对比分析.《第六届东亚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暨第九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6-05-07.

于珏; 李爱军.上海话对上海普通话二合元音的影响——一项基于方言语料库的语音学研究.《当代语言学》.2015-04-15.

熊婕.武汉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及普通话教学策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04-20.

李颖.武汉方言的语言特点及其同化现象分析.《英语广场》.2016-11-25.

章珞佳.浅谈武汉普通话的语音系统.《雪莲》.2015-04-25.

朱麟; 张磊.武汉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的语音对比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03-25.

董福升.普通话与武汉方言接触状况调查.《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25.

刘晓青.哈萨克族人普通话韵母等级特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3-22.

孙益凤.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等级特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3-20.

王丹彤.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调等级特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3-15.

夹壮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

此处以武鸣夹壮为准,代表人物「蓝瘦香菇」(其实他说的是「难」没有错),以下为听辨结果,可能较粗略。以下记录的为音位,并非音值。

韵母

单韵母

[ɿ/ɯ](无[ʅ]) [i] [u] (无[y])

[a](≠[A]) [ja](≠[ia]) [βa](≠[ua])

[o] (无[uo])

[ə](≠[ɤ]) [jɯ](≠[iɛ/ie])

[e](≠[ɛ]) [je](≠[ɥɛ])

(无[ɚ])

复韵母

[ai] [βai](≠[uai])

[əi](≠[ei]) [ɯəi/βəi](≠[uei])

[ʲau](≠[ɑu]) [jau](≠[iɑu])

[əu](≠[ou]) [jəu](≠[iou])

鼻韵母

[an] [jen](≠[iɛn/iæn]) [βan] [jen](≠[ɥɛn/ɥæn])

[ɯən/on](≠[ən]) [in](≠[iɤn]) [βɯən/βon](≠[uən]) [jən](≠[ɥən])

[aŋ](≠[ɑŋ]) [iaŋ](≠[iɑŋ]) [βaŋ](≠[uɑŋ])

[ɯŋ/oŋ](≠[əŋ/ɤŋ]) [iŋ](≠[iəŋ/iɤŋ]) [βɯŋ/βoŋ](≠[uəŋ/uɤŋ])

[øŋ/oŋ](≠[uŋ]) [jøŋ/joŋ](≠[yŋ/ɥəŋ])

注:口语中保留三个入声尾[-p -t -k],但也只在韵腹为[a/o/e]等时,阳声韵[-m]全部并入[-n],从北京话学的撮口呼[y]不稳定,常读齐齿呼[i]。

声母

[p](=[pʰ]) [m] [f] [β](≠[ʋ/v])

[t](=[tʰ]) [n] [l]

[k](=[kʰ]) [ŋ] [h/ɣ](≠[x])

[ʨ](=[ʨʰ]) [ɕ](=[s])

[ʦ](=[ʦʰ]) [ɲ]

(无[ʈʂ] [ʈʂ] [ʂ]) [j](≠[ɻ/ɹ/ʐ])

注:送气与不送气不分。武鸣夹壮可以分 [n] [l],分得很清楚。[s]与[ɕ],[h]与[β]常常不分,甚至有时塞擦音与擦音也不分。一些口语中有[ɲ]。中老年无[ts] [tsʰ] [s],不腭化,声母发不送气清音,例如「家」为[kia]。

声调

阴平 55

阳平 31

上声 24

去声 42

此处为听辨,具体调值应该实测,部份尾音和变调较复杂,不讨论。

「难受想哭,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

[nan ɕəu ɕiaŋ ku,ni βəi ɕɯən mo jau ɕo ɕe ʦɯŋ βa]

关于夹壮普通话的研究学界目前的研究并不多,尚属空白。

更多参考资料:

林春游.壮语儿童普通话声调习得研究.2018年.

张均如等.《壮语方言研究》.1999年.

顾倩; 冉启斌.民族地区地方普通话语音偏误考察——以壮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例.《南开语言学刊》.2018-09-30.

覃如冰.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教学对策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06-01.

刘晓青.哈萨克族人普通话韵母等级特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3-22.

孙益凤.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母等级特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3-20.

王丹彤.哈萨克族人普通话声调等级特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03-15.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